波鸿海外“蛇吞象”

创建于1999年的四川波鸿集团是一家以汽车零部件制造为龙头、以汽车销售服务为支柱的多元化企业。2012年7月之前,即使是对中国汽车业比较了解的人,也鲜少知道这家从绵阳起家、扎根西部的企业。

为了实现战略转型的波鸿集团,日前一举斥资2.45亿美元收购了加拿大威斯卡特公司,创下了中加两国历史上最大一起工业企业并购事件的纪录。

总部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威斯卡特公司成立于1902年,是全球最大的轿车与轻型卡车铸铁排气歧管、涡轮增压器壳体及排气系统的生产企业,也是公认的全球领先汽车零部件供应商。

为了完成这次被外界称为又一场“蛇吞象”的收购,波鸿集团斥资2.45亿美元收购了威斯卡特。其中,1.6亿元用于收购股权,0.85亿元用于收购债务。

波鸿集团总裁董平对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表示,收购威斯卡特不仅能获取汽车零部件核心技术的开发能力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,也能提高国产品牌零部件在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,增强企业赢利能力。

记者了解到,威斯卡特是一家老牌的海外汽车零部件制造商,已在国外汽车产业链中拥有重要的一席之地。该公司产业遍布全球,在加拿大、美国、匈牙利甚至中国武汉都分别建有铸造厂和机械加工厂。

而且,威斯卡特的客户均为全球知名大型汽车制造商与一级零部件供应商,譬如通用、大众、福特、宝马、霍尼威尔、博格华纳等,其产品的销售已遍及世界各地。该公司在北美的市场占有率约为40%、欧洲为13%,均处于同业领先地位。

董平说:“我们可以利用威斯卡特海外公司的现有市场,立即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一员,省去可能长达若干年的产品验证环节。今后所面向的市场广度和深度,都是从零开始发展的企业所无法比拟的。”

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张晨曦接受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随着中国汽车行业集中度的提升,零部件行业的兼并重组是发展的必然趋势,也是突破产能瓶颈的重要手段。

“此次并购能为波鸿集团的发展带来战略布局、管理、技术、融资、品牌等多方面的优势和益处。”张晨曦说。

业内分析师万格也对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表示,收购后,波鸿集团将利用威斯卡特在国际领先的研发实力以弥补自身短板,结合其本身的零部件制造能力,有望快速实现技术层面提升。

同时,张晨曦指出,虽然波鸿集团此次并购了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企业,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零部件生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,“但是,目前谈及对我国汽车零部件的研发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,还为时尚早”。

与收购沃尔沃的吉利汽车不同,波鸿集团并不是一家汽车整车制造商,而是曾以汽车销售为主业的经销商集团。

在目前汽车销售市场日益趋冷之际,许多与波鸿集团类似的汽车经销商都在努力寻找合适的转型之路。

据介绍,目前波鸿集团旗下共有三大事业部,包括制造、汽车销售以及房地产。张晨曦指出,波鸿集团的这种转型从汽车产业的价值链上来看,是通过“后向一体化战略”,来选择更高价值的零部件制造行业。

他认为:“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综合赢利能力;另一方面,在目前汽车销售景气度受到外部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下,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。”

记者获悉,此次并购及再投资项目总投资23.5亿元,共分三期建设,其中铸造和机械加工的投资比例为6∶4,目标是建设亚太地区最大的涡轮增压器壳体、涡轮增压器总成以及排气歧管的研发、制造、销售、服务基地。

董平说:“这些建设投产后,将达到年产各类汽车零部件铸件21万吨,年销售收入达到约29.4亿元、利税约5.35亿元,可以解决约2400人的就业问题。”

而且,收购威斯卡特后,波鸿集团并没有停下脚步,目前正联合国内其他企业继续收购汽车零部件企业。

早在今年4月,波鸿集团已与德国EB公司签约,共同投资17亿元兴建奥迪EA888第三代发动机缸体项目。

对于波鸿集团的一系列以海外合作、收购为主的转型举措,张晨曦表示,从优化企业产品价值链结构、逐步开拓海外市场等导向来看,企业整体前景还是向好的。

但他指出,对于波鸿集团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并购后的优势、有效降低海外并购风险,仍需要继续观察。

“能否达到这些,主要还是取决于波鸿集团自身的核心竞争力、企业文化、管理机制、融合机制等多方面的综合管理能力。”张晨曦说。

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完善,中国汽车产业势必走上海外重组并购之路,进而实现规模效应。

但在波鸿集团以海外并购为“主打”模式转型时,国内某车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品牌部负责人对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表示,国内企业在兼并海外整车、零部件企业时应当有足够的抗风险意识与忧患意识。

张晨曦说:“汽车产业的并购是一项十分复杂且专业技术很强的工作, 隐藏着巨大的风险,比如政治风险、决策风险、融资风险、整合风险、目标企业选择性风险等等。”

比如2011年,自主品牌车企华泰汽车与瑞典萨博之间,就经历过仅仅9天的“闪婚”、“闪离”事件。

上述品牌部负责人说:“中国很多想走出去的汽车企业,必须对前车之鉴有着清醒的认识。在进行海外兼并时,随时有可能踩到地雷。”

张晨曦指出,以融资及财务风险为例,汽车企业海外并购一般涉及金额较大,财务预测难以面面俱到。由于并购涉及各项财务活动,可能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其他财务风险,往往会成为海外并购的毁灭性灾难。

同时,由于并购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,在组织体制、经营、管理及企业文化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,这些都为海外并购埋下失败的种子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